介绍
状态模式:当一个对象的内在状态改变时允许改变其行为,这个对象看起来像是改变了其类。
状态模式中的行为是由状态来决定的,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行为。状态模式和策略模式的结构几乎完全一样,但它们的目的、本质却完全不一样。状态模式的行为是平行的、不可替换的,策略模式的行为是彼此独立、可相互替换的。用一句话来表述,状态模式把对象的行为包装在不同状态对象里,每一个状态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的抽象状态基类。状态模式的意图是让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的时候,其行为也随之改变。
使用场景
- 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它的状态,并且它必须在运行时根据状态改变它的行为。
- 代码中包含大量与对象状态有关的条件语句,例如,一个操作中含有庞大的多分支语句(if-else 或 switch-case),且这些分支依赖于该对象的状态。
状态模式将每一个条件分支放入一个独立的类中,这使得你可以根据对象自身的情况将对象的状态作为一个对象,这一对象可以不依赖于其他对象而独立变化,这样通过多态来去除过多的、重复的 if-else 等分支语句。
UML 关系图
上图中的角色介绍:
- Context:环境类,定义客户端感兴趣的接口,维护一个 State 子类的实例,这个实例定义了对象当前状态。
- State:抽象状态类或状态接口,定义一个或一组接口,表示该状态下的行为。
- ConcreteStateA、ConcreteStateB:具体状态类,每个具体状态类实现抽象状态类中定义的接口,从而达到不同状态下的不同行为。
示例
以电视遥控器为例来演示一下状态模式的实现。我们先将电视的状态简单分为开机状态和关机状态,在开机状态下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频道切换、调整音量等操作,但是,此时重复按开机键是无效的;而在关机状态下,频道切换、调整音量、关机都是无效的操作,只有按开机按钮时会生效。
未使用状态模式
|
|
可以看到,在 TVController 类中,通过 state 字段存储了电视的状态,并且在各个操作中根据状态来判断是否该执行。这就导致了在每个功能中都需要使用 if-else,代码重复、相对较为混乱,这是在只有两个状态和几个简单功能函数的情况下,那么当状态变成 5 个、功能函数变为 10 个呢?每个函数中都要用 if-else 进行判断,而这些代码都充斥在一个类中,这些重复的代码无法被提取出来,这使得这个类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护。
使用状态模式
|
|
客户端调用代码
输出结果:
状态模式实战
在开发过程中,我们用到状态模式最常见的地方应该是用户登录系统。在用户已登录和未登录的情况下,对于同一事件的处理行为是不一样的。例如,在新浪微博中,用户在未登录的情况下点击转发或评论按钮,此时会先让用户登录,然后再执行操作;如果是已登录的情况下,那么用户可以直接进行操作。
首先抽象出状态类,定义两个操作接口:转发和评论。
然后实现两个状态子类:已登录状态类、未登录状态类。
最后实现 Context 角色,即用户的操作对象和状态管理对象。
客户端调用样例: